朱立元 张研 郑泽霖
提要 目的:报道9例脾囊肿的诊治经验。方法:采用病例统计分析方法。结果:8例真性囊肿,l例假性囊肿。脾囊肿的临床表现不特异,多因左上腹肿块就诊,B超、CT扫描有诊断价值。8例行脾切除术,1例行保留大部分脾脏的囊肿切除。结论:为了保留脾脏功能,我们主张脾真性囊肿尽量行保脾手术。
关键词脾:脾囊肿 脾切除术 保脾
脾囊肿临床上罕见,国内报道不多。1986~1996年我院共手术治疗脾囊肿9例,均经病理证实,现报道如下。
l临床资料
本组9例,男3例,女6例.年龄12~62岁。7例以左上腹肿块就诊,2例无症状。经检查B超发现脾脏囊性占位。病史最短者3个月,最长者7年。术中见7例为单房囊肿,2例为多房性囊肿。囊液性状2例为水样透明液,5例为淡黄色浆液,2例为咖啡样粘稠液。囊液量最少者450ml,最多者2500ml。8例行脾切除,l例行保留脾脏的囊肿切除术。病理报告6例为单纯性内皮囊肿,2例为表皮样囊肿。l例为假性囊肿,全部病人手术后经过良好,无并发症,均近期出院。
2讨论
2.1脾囊肿的分类 临床上脾囊肿可分为3类①真性脾囊肿:为上皮样囊肿,囊肿内壁内衬细胞层,有分泌功能。也可因淋巴管和血管扩张,形成淋巴瘤样囊肿,本组8例为真性脾囊肿。②假性脾囊肿:常常是来自脾外伤血肿进一步液化或脾梗塞而继发的坏死液化,假性囊肿的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。本组l例为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栓塞术后4个月,脾内形成大囊肿。③寄生虫性脾囊肿:常因包囊虫和棘球蚴侵入脾脏形成囊肿,多见于牧区。
2.2脾囊肿的临床表现本病无特殊的临床表现,中青年女性多见,本组最小者为l2岁女孩。症状与囊肿大小、位置有一定关系。①左上腹肿块:本组7例因左上腹肿块就诊。多为病人无意中发现,无明显疼痛,但若引起脾周围炎时常与周围有粘连可引起左上腹部疼痛。检查时左上腹可触及随呼吸上下移动的圆形肿块,中等度硬,移动性差。②无症状检查B超发现脾囊肿:本组2例,多因囊肿较小,病人无症状,常规检查B超发现脾脏囊性占位。③压迫症状:巨大囊肿对周围脏器压迫或刺激则产生相应症状。如压迫胃肠可出现胃部不适、腹胀、消化不良及便秘,压迫膈肌可产生呼吸困难,囊肿长期刺激膈下可引起左肩胛部反射性疼痛,位于脾脏后方的囊肿可压迫肾脏而引起腰背部疼痛等。
2.3脾囊肿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,以下检查可用于诊断脾囊肿①X线检查:腹部平片见脾影增大,左膈肌升高。假性囊肿及脾包虫囊壁钙化时,可见钙化影。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胃及结肠移位。②超声图像:是最主要的检查方法,具有检查方便、经济及无损伤的特点。B超图像显示脾区有圆形液性无回声区,并可提供囊肿大小、位置及周围脏器的关系。本组9例均经B超确定。③CT扫描:对诊断脾囊肿极有帮助,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低密度病灶,囊内容物密度均匀一致,有时囊壁可见钙化。④选择性脾动脉造影:表现为病变区无血管,边缘清楚。⑤同位素扫描:可显示脾脏有缺损区,对提供病变的解剖位置及大小有帮助。
2.4脾囊肿的治疗脾囊肿确诊后,应手术切除脾脏,可减轻症状,防止囊肿破裂。寄生虫性脾囊肿更适于脾切除治疗。术中如脾囊肿巨大,可先行穿刺排液,囊肿缩小后有利于手术操作。本组8例行脾切除术,术后情况良好。但对体积较小无症状的脾囊肿,可定期B超检测观察,如囊肿大小无变化,可不必急于手术切除。
对真性囊肿也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排液,可减轻压迫症状,适用于年老体弱、不能耐受手术者。缺点是囊肿易复发。对寄生虫性脾囊肿绝对禁止穿刺排液治疗,因有引起播散的危险。另外反复穿刺也可引起感染,所以临床上慎用。
脾囊肿切开外引流或袋形手术原则上不用。仅适用于囊肿并发化脓感染,脾脏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的病例。
近年来.对脾脏在人体抗感染免疫方面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,观察到脾切除后病人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。Buntain报道,脾切除后病人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50~200倍。鉴于此,为了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。对真性囊肿可行保留脾脏的囊肿切除或部分切除术。我们曾手术l例。切除囊肿,保留大部分脾脏.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参考文献
1 王育德.脾脏的外科疾病.普外临床.1989.4:286~289
2 吴阶平.裘法祖主编.黄家驷外科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86.1324~1327
3 Buntain WL,Lynn HB Splenorrhaphy changing concepts for the traumatized spleen.Surgery,1979,86:748~752
(1997-09-O2收稿)
真正治好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,而是医生的医术、爱心、责任心。
对病人认真负责就是好的医德,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多受一点苦。
对每一位患者都细致入微,让患者能放心治疗、愉悦就医、康复出院。